栏目分类
1945年4月16日至5月2日,苏军血战十六天,终于占领柏林,迫使纳粹德国投降。当然,苏联红军也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,据苏联战后统计,这场战役共伤亡30余万,部分历史学家甚至认为,实际伤亡数字不下于50万。
事实上,苏军进攻柏林之前,美军先头部队已经抵达易北河,正朝着柏林推进。许多德军为了防止被苏军报复,面对美军主动放下武器,实行不抵抗政策,想让他们率先占领柏林。然而,苏军却不惜一切代价,抢在美军之前发起进攻。
过去的观点认为,苏联不顾一切进攻柏林,是为了与英美抢“头功”,证明苏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决定作用,争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,同时也是为了报仇,报复纳粹对苏联的侵略。但这些年有了新观点,认为苏联之所以这么做,其实背后另有玄机!
展开剩余70%英美跟苏联本来就互不待见,尤其是丘吉尔,那是出了名的铁杆反G。他们能在一起并肩作战,是因为有着共同的敌人,当这个敌人即将消失时,他们之间的矛盾就开始凸显。
英国心里一直打着小算盘,生怕欧洲被苏联占了去。为此,英国军方甚至提出建议,战后联合德国组建一个“抗苏联盟”,虽然该建议被丘吉尔否决,但他本人也认为苏联会成为一个新的“纳粹德国”。
随着战火不断向柏林推进,东西方大国间的矛盾也愈发尖锐。1945年4月,纳粹投降前的一个月,丘吉尔下令制定了一份对苏作战计划,代号:不可思议行动。根据该计划,英军将在1945年夏对苏军发动突袭,他们认为苏军此时最虚弱。因此,英军的突袭足以将苏军赶回战前边界,并迫使斯大林下台。计划直言不讳地称:“作为恐吓手段,可以轰炸苏联城市,尤其是莫斯科!”
当时,美英军队在欧洲拥有数百万兵力,飞机坦克数量均过万,而苏联的国力遭到极大削弱,此时是消灭布尔什维克的最佳时机。因此,丘吉尔四处游说,试图把美国也拖入反苏战争。恰在此时,罗斯福总统去世,杜鲁门政府上台。如果计划顺利实施,1945年7月1日这天,将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。
斯大林早已获悉英国的战争计划,当他得知杜鲁门就任美国总统后,认为与英美开战的可能性极大增加,于是决定不惜一切代价,抢在盟军之前占领柏林,展示苏军“肌肉”!
1945年4月16日,在数万门大炮与“喀秋莎”的掩护下,上千辆坦克排成纵队向德军阵地突进,前面的坦克被击中起火,后面的顶走它继续前进。红军战士士气如虹,高呼口号发起冲击。德军虽然凭借有利地形顽抗,给红军造成巨大杀伤,最终还是无法抵挡,苦战十余日后宣布投降!
在这场大决战中,苏联共集结兵力250万、火炮4.2万门、飞机7500架以及6250辆坦克,消灭德军100余万,其中俘虏48万人。柏林战役极大震撼了英美两国,他们的武器装备虽然也不弱,却从来没有像苏联红军这样,在一场战役中包围、分割、歼灭百万之敌,而且还是装备精良、作战强悍的德军。
面对苏军展现的强大作战能力,英国终于泄了气,认为难以战胜苏军,对苏宣战的企图宣告破产,第三次世界大战也因此避免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下一篇:没有了
- 2025-04-19华西医院连续3年承办“一带一路”国家肝脏微创技术培训项目 今年来了8个国家20名医生
- 2025-04-19从小众游戏到“精神桃源”,两周年的它为何成为“品类天花板”?
- 2025-04-19财经聚焦|三大指数继续上行 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扩张——透视3月份PMI数据
- 2025-04-19神工股份:3月27日召开业绩说明会,汇添富基金、中金公司等多家机构参与
- 2025-04-19宁夏中卫进京推介文旅资源 邀北京市民打卡“塞上江南”